拒绝套路贷 青春不负债——致全市在校学生的一封信

来源:本网
发布时间:2019-11-14
【浏览字体:



拒绝套路贷 青春不负债

——致全市在校学生的一封信


同学们:

黑恶势力是社会毒瘤,“套路贷”作为一种新型黑恶犯罪,严重侵犯公民财产安全、人身安全,扰乱金融市场秩序,社会危害性极大。“套路贷”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,假借民间借贷之名,通过签订虚高借款合同、车辆或房产抵押借款合同,进而以“肆意认定违约”、“胁迫逼债”、“虚假诉讼”等各种方式非法占有被害人或其亲属财产。其中,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、以非接触式为特点、针对不特定对象的网络“套路贷”尤为突出。

近年来,学生群体已成为“套路贷”的主要实施对象,在校学生因“套路贷”而财产受损、人身受迫害、被迫退学,甚至抑郁、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,有的还可能被列入失信人员名单,给个人征信记录留下污点,必须引起同学们的高度警惕。为了让大家认清“套路贷”真实面孔,防止身陷“套路贷” 囹圄,特以此信予以告知。


“套路贷”并非羚羊挂角、无迹可寻,它也有一系列惯用的作案手法:

手法一: 制造民间借贷假象

不法分子以小额贷款公司、咨询公司、借款APP应用等名义对外宣传,以低利息、无抵押、无担保、快速放款等为诱招揽生意,以有消费需求又无经济实力的年轻人、在校大学生等群体为主要侵害对象,骗取受害人签订阴阳、虚高借款合同、抵押借款合同等明显有失公平的法律文件。


手法二: 制造资金走账流水等虚假给付事实

不法分子制造资金流水痕迹,将虚高的借款金额转入受害人账户后,形成“账户资金流水与借款合同一致”的证据,后以信息认证费、账户管理费、中介费等名义收取高额“砍头息”,受害人实际获得的只是剩余部分钱款。


手法三: 故意制造违约或者肆意认定违约

不法分子采取还款日故意失联、打电话不接、财务人员休息等方式,故意制造或肆意认定受害人违约,并要求全额偿还虚增债务,往往高于本金数倍,甚至数十倍。


手法四: 恶意垒高借款金额

不法分子在受害人无力偿还情况下,通过诱骗甚至胁迫,安排指定的关联公司、关联人员或自扮自演的其他公司,与受害人签订新的金额更大的虚高借款合同进行“转单平账”、“以货还货”,层层加码垒高债务金额,使受害人在压力下掉入“还不清”的断崖式债务深渊。


手法五: 软硬兼施“索债”

不法分子在受害人签订借款合同时,除提供正常借款需要收集的个人资料外,还要求提供超出正常限度的个人信息,如微博认证、手机通讯录、微信通信录密切联系人等社会关系信息,在被害人无力偿还虚高“借款”的情况下,借助诉讼、仲裁、公证或者采用暴力、威胁以及其他手段向被害人或者被害人的特定关系人索取“债务”。


虽一字之同,却天差地别。“套路贷”与民间借贷虽然都有“贷”字,但却有明显区别。特别是以“校园贷”为主要形式的“套路贷”,更容易让同学们误认为是民间的小额借贷行为。

首先,“套路贷”目的不像民间借贷一样是为获取利息收益,而是以借款为幌子,通过设计一个又一个的套路,引诱、逼迫借款人叠高债务,最终达到非法占有借款人财产的目的。其次,“套路贷”不像民间借贷一样是双方真实意愿下的借贷行为,“套路贷”不法分子主观上就希望发生违约情况、甚至主动追求并“制造”违约事实发生,为下一步设计套路、非法占有更多财物奠定基础。此外,“套路贷”本质上是属于违法犯罪行为,其本金与利息是不受法律保护。

而且,“套路贷”不仅涉嫌非法放贷、收取利息远超有关法律规定,严重破坏金融管理秩序,还伴随产生辱骂、恐吓、威胁等软暴力手段和非法拘禁、敲诈勒索、寻衅滋事等多种违法犯罪行为,严重侵害受害人的人身权、财产权。特别是网络“套路贷”因其非接触性和线上实施的特点,有时侵害的群体人数更多、范围更广,动辄达到万人以上,严重影响社会稳定。

“套路贷”,层层是陷阱,处处是套路。防范“套路贷”,我们也有招数和方法。同学们应当增强防范意识,识别套路,保障安全。在校学习期间,学生如在学习生活方面面临经济困难,应向亲友或学校提出帮助诉求。确实需要申请货款,要做到“三要三不要”、牢记“四大公式”。

“三要三不要”:

一要树立正确消费观,量入为出,理性借贷。不要图一时方便,不计后果,盲目借贷。

二要选择有贷款资质的金融机构贷款;不要轻信没有资质的非正规公司发布的“无利息、无担保、无抵押”等虚假宣传广告。

三要在一旦发现遭遇“套路贷”时,及时向警方报案,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;不要因为害怕,被不法分子恐吓、威胁,在“套路贷”陷阱中越陷越深,遭受财产损失和不法侵害。


“四大公式”:

公式一:无需任何抵押+利息=不信

公式二:超低息+无其他费用=不信

公式三:贷前先交费=纯骗局,躲远点

公式四:抵押贷款,只要抵押身份证=纯骗局,躲远点


警方再次提醒大家:树立正确消费理财观念,远离“套路贷”等违法犯罪行为,一经发现,立即举报,共同维护我市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!

举报电话:18125881104

举报邮箱:czgashb@sina.com




附件: